【学术研究】丰水沃土,“铜”赴振兴——丰村一二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

wish
发布于 2022-09-05 / 17 阅读
0
0

【学术研究】丰水沃土,“铜”赴振兴——丰村一二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

摘 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本社会调查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丰村作为研究对象,描述丰村三产融合发展状况同时探索丰村三产融合带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并讨论提出可行建议。自2016年来,丰村依靠当地龙头企业引领、铜石岭旅游区开发和乡贤返乡创业,实现了村民人均收入和村集体收入的大幅增长。与此同时,丰村的快速发展存在着三大产业受阻多、发展不平衡、融合程度低的问题。对此,本调查对政府村集体、龙头乡贤企业、村民等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笔者认为在丰村目前的发展现状之下为实现乡村振兴仍需多方通力合作,方能在丰村肥沃的土地上书写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的华章。

关键词:三产融合 乡村振兴 乡贤 集体经济 丰村

一、前言

(一)调查背景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融合、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达到一产、二产和三产的全面融合发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一二三产融合已然成为了农村经发展进步的重要内生动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民安镇是一座工业小镇,它以现代农业为载体,以工业园区为发展依托,以生态环境为保障,积极发展农村三产融合,成为了走在乡村振兴前列的典型代表。而丰村位于民安镇中心,紧靠镇工业园区,临近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但目前丰村由于并未纳入工业园区的建设范围,极少参与土地征收,因而出现大量村民流向工业园区务工的劳动力流失现象,村内产业发展缓慢,以至并未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实现快速发展,村集体经济一直处于零存款的状态。

在“道路不宽,设施不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自2016年来,丰村依靠返乡创业的乡贤力量和北流市龙头企业的引领,以铜石岭旅游区的开发为重要机遇,打造了百香果种植基地,并引入工厂进驻,吸纳了众多村民就业。同时,丰村也把握住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机遇,由村集体带动,积极探索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从宏观角度上看,丰村在乡风乡貌改善、经济发展加速、生态环境保护、村民增支增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是乡村振兴和积极推进乡村三产融合的典范乡村。

但是,丰村近年发展速度过快,许多现存成果尚未站稳脚跟、总结经验、调整完善,就又受到政策变迁、市场波动等影响从而不得不缩小规模。且丰村曾经经济贫困,极度缺乏启动资金,大量投资都依靠乡贤和上级政府的扶持帮助,所拥有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差,话语权也一定程度上受限,无法及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产业调整,无法最大程度实现因地制宜发展。经笔者了解,目前,丰村存在着耕地种植问题、收入分配矛盾、群众意识有待提高、政策惠民范围不够广泛等问题,追根溯源,均由上述原因引起。而这些原因在华南甚至全国的多数偏远乡村中都广泛存在,是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其探索与解决对于推进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未来发展具有很高的调查研究价值。

丰村作为三产融合带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微观主体,是全国推动实现三产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典型性缩影,同时其发展模式和前进道路能够为其他村落的探索提供诸多借鉴经验。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希望通过文献研究、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进一步了解民安镇丰村目前三大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现状,并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于丰村集体经济之下的特色发展模式与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最终经过研究讨论给出合理的思考与建议,合力帮助丰村进一步探索三产融合的前进模式,形成独特的“丰村经验”,推动丰村“走出去”的同时带动家乡人民走向乡村振兴和共同致富的道路。

(一)文献及相关政策报道综述

1.学术文献综述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为重点工作,而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推动力。农村三产融合能够使市场、价值链、技术得到共享,在提升现有产业能力的同时催生符合新时代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从而加大动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也要伴随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追求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发展。[1]

关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顾益康认为要改善农村经济落后的状况就必须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90年代,戴宗贡、王昭耀等学者认为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健全市场运营体系,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实现农业工业综合经营。21世纪,学者们对三产融合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梁伟军将农村三产融合定义为“随着市场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拓宽了农业的发展空间,使得农业产业得以创新”,段海波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张宏宇认为三产融合能够引发产业的重新整合,催生新兴产业。

对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马晓河提出了四种: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 融合模式;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融合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模式。张天禹按经营主体将农村三产融合分为三种类型:农村合作社主导型(“合作社+农户”);“企 +农户”结合型;“企业+农户+合作社”复合型。此外,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杨振之(2011)认为“农业+旅游业”的融合模式主要有五种:农业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农业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农业产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农业产业、 旅游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农业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并有研究表明,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优秀乡村文化能够对产业融合起到积极作用,而乡村旅游发展能够对农村三产融合起到推动作用,乡村经济也会因此快速发展。要发展乡村旅游,则应当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发展适宜的旅游模式,创立新特色、吸引投资、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基础设施、运用网络拓宽乡村旅游运行渠道等。[2]

2.政策及相关报道综述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决策部署之下,农村三产融合越发关键,逐渐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各地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配套制度,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增加乡村产业用地供给。

2020年中央发布多份文件并召开多次农村工作会议,表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决心,

2021年国家出台了《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要求各地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用地相关条件制定细则,并根据实际情况和业态特点探索供地新方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是指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用于农产品从生产到就地消费的一系列环节的土地,用途为工商业、旅游业物流仓储等混合融合产业用地。

(二)调查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本次调查梳理了从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相关研究开展以来至今的文献,并总结归纳了各阶段学者的研究方向、特点和研究成果,从而为调查奠定坚实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与此同时对大量文献的总结研究给笔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帮助笔者在前期明确了调查方向与调查内容,从而有利于后期的深度访谈及问题发现。

2.       实地观察法

本次调查中,广西北流市当地的组员利用地理优势,多次前往民安镇丰村进行探访和观察,细致充分的了解到了丰村产业、人居、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并加以表格记录和填写,必要时辅以图画,力求观察的准确性、客观性。同时在实地观察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许多亟待改善的问题,并对许多愿意分享自身对于丰村三产融合发展看法的村民进行了行为观察和深度访谈,从而获取了不同来源的信息,帮助笔者从多个角度对丰村现状形成了极为接近真实状况的看法和掌握。

3.       深度访谈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深度访谈法,通过身处广西北流市本地的组员对民安镇丰村不同身份村民的访谈,获得了广泛丰富的数据,并从村民的口述中得知了许多在网络和文献记载中并未涉及的信息。深度访谈后,笔者对丰村三产融合的过程及其村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了解到了丰村三产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真实现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下的深访结果中进一步挖掘丰村三产融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序号

姓名或身份

基本情况

1

黄兴

村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经营华新文化园

2

曾广南

丰村村支书,曾负责百香果种植基地得到村民认可

3

村民甲

留守丰村的青年劳动力

4

村民乙

留守丰村的青年劳动力

5

村民丙

未受到铜石岭建设惠及

6

村民丁

参与了村民合作社种植百香果

7

村民戊

中老年女性,丰村零售店老板

8

村民己

家住铜石岭对面,挖掘机修理工,参与过铜石岭景区建设

9

村民庚

中老年女性,家住丰村文化广场附近

10

村民辛

中老年男性,在文化广场休息

一、现状初探:三产融合为乡村振兴带来初步机遇

十三五以来,丰村开始依靠民安镇发展基础布局乡村振兴,自2016年来,丰村依靠返乡创业的乡贤力量和北流市龙头企业的引领,开始了三产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以铜石岭旅游区为重要机遇,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广西大业集团、铜石岭旅游发展集团的支持下,丰村打造了旅游示范带,扩宽了从铜石岭南门到丰村小学的主干道,依据铜石岭旅游为主题,建设景观大道。在建设中,项目创造了六百多建设工人岗位,助推了当地就业发展,景区聘用周边村民200多人,月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村集体和村民合作,流转山林、土地用于景区建设,壮大丰村经济,每年收益60万元;将自治区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200万元资金入股景区,村集体每年分红10万元。

随着丰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2018年,宏邦食品公司在丰村投资建设了广西玉林市最大的百香果基地——北流市民安镇丰村台湾优质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基地帮扶20户贫困户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帮助其家庭实现了平均超过8万元的年收入。与此同时,村办工厂也逐渐兴起,进一步吸纳了村内的劳动力就业。此外,丰村还依据铜石岭东面未开发的石山找到了新的发展之路,这面石山山顶如平台,四周是近似垂直的悬崖峭壁,村民黄新在山脚下投资建设了华新文化园,预计建设特色民宿、农家乐等产业。

纵观丰村目前的发展现状,笔者总结出以三大特点:

(一)第一产业:经济作物先行,粮食作物种植为主

2018年,由北流市农业局推介主导,丰村引进当地企业宏邦食品公司,整合了村民的2000亩土地开展百香果种植,聘用村民参与种植,每人每天工作4小时,能够获得80元的报酬,基地生产的百香果也由宏邦公司统一回收加工,收效良好。

但近年来,为确保粮食安全,党中央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各地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措施,防止耕地“非粮化”,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响应国家政策,北流市政府在20211111日颁发了《北流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实施方案》,文件重点指出了要“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丰村响应“以粮为主”的号召,从2021年底逐步撤出百香果种植,恢复水稻种植。截至20228月,百香果种植基地仅保留200亩的规模,相比2020年的2000亩左右锐减了90%,且保留的土地也预计在两年内恢复水稻种植。对此,企业家黄兴表示非常惋惜,他表示:“要是能将百香果种植保留,等到丰村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村民们通过出售百香果或者开放百香果采摘园可以创造非常大的附加价值。”

现如今,丰村预计将从百香果田转化而来的水田承包出去种植水稻,继续由市农业局主导打造水稻种植基地,每亩租金1100元,并能抽出100元纳入村集体收入,以积累资金支持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进程。

(二)龙头企业引领,探索三产融合

宏邦公司在丰村建立的百香果种植基地,并实现了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在种、植出售百香果的同时提供采摘项目。由于宏邦公司不仅出资承包土地,对工作时间的要求也较短,自家农忙时,农民也完全有时间两头兼顾,所以百香果种植对百姓而言纯粹是一件增收的好事,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宏邦食品公司是北流市的龙头企业,经北流市农业局引进丰村,建立了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聘用部分村民种植,将丰富科学的种植知识教授给村民,投入到生产实践中。百香果集体的发展与建设不仅用规范化的生产模式提升了丰村农业生产力,还通过传授给农民先进的种植知识提高其专业素质,为丰村农业发展奠定了更加深厚的力量。

丰村铜石岭旅游风景区是丰村乡村振兴的核心项目,围绕铜石岭旅游风景区,市政府、镇政府、村委会联合开发修建了环圩公路、旅游示范带,带动了种植基地的入驻,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租赁为村集体经济增收上百万元。2018年铜石岭正式开业,游客络绎不绝,在开业初期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利润,使得丰村的旅游业发展数值再创新高。景区带来的大量游客,直接带动了丰村花生油、红薯、大米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有效促进丰村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广西大业集团董事长的妻子蒲冬梅是土生土长的丰村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惦念,因此在把集团做大做强的同时,他积极发挥自身乡贤力量,在一方面着力推进开发铜石岭旅游风景区,另一方面还捐款3000余万元助力丰村建设,带动了周边丰村民居的翻新、道路的修缮、基础设施的兴修、生态的保护等,从各方面提升了丰村的乡风乡貌,推动丰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之下,丰村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三产融合的发展道路。当前,丰村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主要为利用工业工程技术改造农业的1+2融合模式,打造可供游客观光体验的观光农业的1+3融合模式,以及由第二产业为龙头向一三产业延伸的三元产业融合,产业融合下丰村将在沃土之上同赴振兴,未来可期。

(三)村集体带动,领航乡村振兴

丰村开办有规模较小的拉链厂、服装厂等等工厂,但仅靠在丰村当地从事农业或工业相关不能够满足丰村所有劳动力的工作需求和收入预期,因此丰村有许多年轻人、中年人到民安镇上谋求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劳动力流失和乡村空心化。

而在2021年,丰村利用因旅游业发展而不断积累起来的集体经济盘活旧小学的房舍和空地,成功引进了一家箱包企业开办厂房,为村民提供了60个工作岗位,并为村集体创造了每年10万元的经济收入,是当地乡村实现振兴的重大成果的同时也为丰村进一步解决劳动力流失问题提供了借鉴。

在丰村旅游业多年的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铜石岭旅游风景区自2018年正式开放以来,由于周边缺少其他旅游区,也没有餐馆、民宿等配套设施,在多年的运行中,虽然游客络绎不绝,但是往往游玩过后则会选择立刻离开,丰村的旅游业缺乏后续的吸引力与较强的客户粘性,村民们也很难依靠风景区获得进一步的增收。

为解决这个问题,村民黄兴开办华新文化园,参与土地入市,以每亩95000元左右的价格收购丰村土地,并计划加以开发改造,打造成集农家乐和民宿于一体的的文化旅游园区,既能解决外地前来铜石岭游客的吃住需求,带动游客在丰村周围一带进行更为广泛的旅游消费,也能传播丰村当地文化,还可以为村民们做出示范,引导部分村民经营农家乐和民宿,希望能够开启旅游业发展的新一波浪潮,真正实现各方面的乡村振兴。但目前受到疫情和市政府发展规划影响,华新文化园特色民宿的建设项目迟迟没有获得政府批准,上山道路的修建也由于严格避开耕地的要求陷入僵局,丰村三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也留下了一个问号。

二、问题发现:阻力重重致使三产融合陷入迷途

(一)三大产业发展遭遇诸多阻力

1.“非粮耕地”遭限制, 农业多功能开发难点多

农业的多功能开发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在丰村农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受到了“非粮耕地”的政策限制,其造成的主要作物变动对丰村农业的多功能开发产生了巨大影响。[3]

202111月,北流市政府颁发了《北流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实施方案》,对丰村农业多功能开发的重点项目“百香果种植基地”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丰村积极响应“以粮为主”的国家号召,百香果种植的规模陡然下降,在2022年仅剩余200亩百香果田。虽然在百香果种植逐步退出的同时,市农业局也主导了水稻种植基地的项目作为“接班人”,但是在推进水稻种植基地替代百香果种植基地参与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难点。

对村民来说,粮食是他们立命之本,生活所需的粮食还是由自己种植最安心。村民丁当初爽快地将自己的十余亩土地承包给了百香果种植基地,现在却对承包种水稻的项目表达了担忧。 “水稻种植打算使用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这样肯定不可能在一大片土地里面留个一亩半亩给我们自己种。说实话,我觉得还是要留个一亩半亩地自己种点粮食才实稳。”百香果种植并不严格要求一整块土地进行种植,但机械化的水稻种植却难以为每户村民保留一块自给自足的土地,引起了村民方面的顾虑。

而对村委会而言,水稻种植的多功能开发显然与百香果种植的多功能开发有着显著的不同,百香果改种水稻打破了丰村农业发展以及三产融合发展的规划。水稻作为粮食,为农民的增收效果较百香果而言相对欠缺,同时在产品特色上面也更难实现创新和突破。要如何激发水稻种植的深层能量,通过开发稻米更优的加工产品,打造生态农业、景观农业等,将其融入三大产业发展各个方面,仍然丰村探索三产融合中正在面临的难题之一。

当前丰村农业多功能开发坎坷不断,任重道远。最关键的原因是丰村前期的产业发展缓慢,且村集体经济低迷,因此在进行农业开发时只能依赖市农业局引进第三方公司开展土地承包。而在第三方公司承包的种植基地上,要进行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就及其考验乡村同第三方公司的磨合,村民是否同意参与土地承包,村委会能否充分满足第三方公司的需要、调动其积极性,而第三方公司又是否能够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紧跟村委会的步伐,共同推进政策的实施,都将成为制约丰村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落实到具体的生产实践当中,就有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因为“非粮耕地”的限制政策使百香果种植基地的多功能开发草草退场。丰村原有的计划被打破,与相关承包公司的磨合欠佳,在短时间内难以制定出适应水稻种植的多功能开发方案。二是水稻本身作为粮食作物,在产品特色的开发和产业升级的帮助上面难度更大。第三方公司也不容易在建设种植基地的过程中跳脱出生产为主的模式,从而难以更好地融入丰村的旅游业发展。此外,虽然都是承包土地建立种植基地的模式,村民对于保留自给自足的耕地的意愿也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2.村办工业规模小,对城镇具有强依赖性

丰村的村办工业规模小,村中的青壮年多前往镇上打工,极度依赖城镇工业园区为村民提供的工作岗位。丰村拥有村办的制衣厂、拉链厂等,但规模较小且对技术的要求低,由于实现了部分的机器自动化生产,能够提供的岗位数量少,对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的帮助则并未显著提升。据了解,村民们对于工业发展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存在一定需求,但由于丰村的工业发展规模还较小,难以满足村民的需求,大部分村民还得到镇上打工。

笔者在访问青年村民甲和己时谈到了相关的问题。在被问到是否考虑到在村办工厂务工时,村民甲表示:“村里面的工厂都没有几个岗位的,像拉链厂那边弄自动化,就3个人就能操纵机器生产了。像服装加工这些工厂还更多是给妇女的岗位。我没有考虑过去村办的工厂去务工喔。”村民己的妻子就在村办的服装厂务工,他承认村办工厂为妇女提供的岗位能够让她们更方便照看孩子,还是很方便的。但是他提到:“现在我老婆是到镇上去工作了,服装厂做大之后村里(原本厂房)那点地方哪里够用,现在很多厂都是搬出镇上咯。”

2021年,丰村盘活旧小学房舍及空地,引进箱包企业,这是村委会发展丰村工业的重要举措,但也正反映着丰村先前并不具备资金或厂房等条件吸引工厂入驻的问题,而在完成箱包企业的引进后能否继续突破限制,不断壮大村办工业,仍旧尚未可知。

丰村村办工业规模小,大部分村民需要到镇上才能务工,其最主要原因为丰村土地和资金紧缺,厂房规模难以扩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村中不断壮大的产业在丰村中规模受到限制,只能够向城镇迁出,而一旦迁出,企业便难以再反哺村集体经济。同时,盘活可利用土地引进大规模企业的做法也难以复刻,丰村工业发展的僵局并未被完全打破。

3.旅游业迈入深水区,阻力大问题多

旅游业发展是丰村打破发展僵局的重要机遇,丰村的进一步发展也要依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目前丰村旅游业迈入深水区,虽有充足的规划,却没有明确的前景,在多方的顾虑之下面临着巨大的阻力,而在政策和大环境的改变中,许多问题也在逐渐显现。

铜石岭周边缺乏餐馆、民宿等旅游配套设施,缺失旅游氛围,游客只为铜石岭前来,游玩后匆匆离去,难以进一步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对此,村委会和经营华新文化园的村民黄兴一拍即合,由华新文化园开发“农家乐+民宿”的模式,但是项目却屡屡碰壁,问题连连,使得经营开发者和村支书都十分迷茫。

首先便是是项目的开发正遇上疫情爆发,旅游业陷入短期的萎靡状态,游客数量锐减,项目前景迷茫,导致整体施工延期。影响更大的是,市政府对旅游业的态度转向于保守观望,相关审批迟迟不通过。如华新文化园计划开发的岩洞民宿和山顶民宿,还有村委会主导的景区周围民居改餐馆民宿的倡议,都是在上交市级部门后便杳无音讯。企业家黄兴对于相关申请的一再拖延也有了一些着急:“要我说,政府上面就是对我们旅游也的发展太不敏感,要进一步加强丰村的吸引力,只有一个铜石岭风景区怎么够,餐馆民宿这些最基础的配套设施必须得有啊。而且要是一直拖延,等到景区热度下去了,想要再翻身就难了。”村支书曾广南则更显无奈:“慢慢来吧,就等市里面什么时候批,我们就什么时候搞咯。”

另外,修路的工程也面临诸多阻碍,修建通往山顶酒店的上山路时,途中的一块土地虽已丢荒多年,但仍属于耕地性质并未修改,根据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号)文件的规定,必须恪守不占用基本农田的红线,上山道的修建也因此停工,项目更是陷入了困局当中。当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村支书曾广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们几乎用尽了所有方法,去咨询过相关部门能不能修改这块土地的性质,也在寻找绕开耕地的上山路,不过到目前为止还都是不太行。”

综上所述,作为丰村振兴机遇的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迈入深水区,既出现了计划赶不上变化的迷茫困惑,又出现了各级部门摸不清前路而产生顾虑的束手束脚,丰村的旅游业在政策的引导下摸索发展,在时代的洪流中艰难向前,许多问题仍需要村委会和创业者咬牙坚持、全力突破。

(二)发展不平衡引发争议

1.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保持分红不变引发不满

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在村集体经济向来没有存款的丰村,村委会将村集体全部收入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做法引发了部分村民不满。“我们丰村(集体经济)一直以来是没有存款的,是到了2020年才开始有存款。”村支书曾广南是这样阐述不分红的原因的,“昨天自治区的领导来,问到这件事,他问我们(分红模式)有没有改,我说暂时不改。你参观了箱包厂也知道,我们村委会也是开会决定花了几十万才翻修好旧小学的。村子的发展需要资金,所以说我们现在是想先壮大村集体经济,再分给村民一部分权重。”

虽然村委会有着相应的规划,但是村民们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村民丙表示:“丰村旅游业发展这几年,我就听说村集体经济有存款了,但是也一直没有给我们分红。你说看着村里赚的钱要存进银行里面,我是觉得不如分到我们手里,分到生产大队里面都行啊,让大队存银行里面。” 这种看法并非个例,村民们看到基础设施建设、风貌修整,看到企业入驻、景区开发,却看不到钱进到自己的钱包里,他们提出要获得分红也情有可原。

对于一个长期没有存款的村庄来说,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充足资金招商引资、升级产业,最终也能够惠及村民。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个人发展本不矛盾,但是由于村民缺乏主动了解村委会的计划,村委会方面也缺乏对政策的主动宣讲,同时也没有确立未来的分红模式,部分村民看到集体发展和得不到分红收入的落差,才产生了不满的情绪,破坏了他们支持村委会决定的积极性。

2.示范带向外辐射效果甚微

丰村振兴示范带是丰村发展的先行者,是丰村集体经济自2020年有存款以来,将有限资源集中并发展出来的成果,但是示范带在得到优先发展的权利的同时也需要发展出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的作用,而丰村的示范带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尚未具有有效的辐射作用。

丰村的示范带建设是依据旅游业发展对景区周边及丰村主干道进行的风貌改造,以及通过土地整合和承包开展的规范化大规模生产改造。一方面,风貌改造在丰村是由大业集团捐款进行的项目,并不具有辐射性,而对于示范带以外的居民,要自掏腰包改善环境也不太现实,因此也不具有带动性。另一方面,土地整合和承包的规模在合同签订之初就已经基本敲定,且项目构建并非村民能够完成,同样也不具备相应的辐射性和带动性。

由于丰村示范带建立的根据和对应项目内容的局限,丰村振兴示范带向外辐射效果甚微,展现出示范带内外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担心未来会引起村民不满,甚至引发矛盾。

(三)三大产业融合的链条存在缺口

1.三大产业发展耦合程度不高

据了解,丰村当前的三产融合尚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产业链并未成型,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开发不完全,既缺少工业旅游业和文创制作的2+3融合模式,已有的融合发展模式也展现出许多不成熟之处。

除了资金链接相对紧密外,丰村三大产业耦合程度也不高。如1+2融合发展的模式虽然通过种植基地实现了技术加持的农业发展,但是并没有在丰村建立起主要农作物的加工产业,因而没有更好地延长生产的链条,培育出新的增长点。而在1+3的模式之下,由于丰村缺少农产品加工产业,且初级农作物由百香果改为水稻,农产品融入旅游业发展促进增收的难度更大。

此外,丰村的三元产业融合也具有一定问题。一方面,由于政策调整导致百香果种植基地提前撤出,部分村民对合作社的可靠性产生了顾虑,即使村民丁积极支持土地承包,但也不免担心:“百香果种植基地当时合同签了10年,现在还不到5年就撤出得差不多了,那这个水稻种植基地靠不靠谱,我们都还是比较怀疑的。”另一方面,由第二产业向一三产业延伸的合作模式也使得农产品更多流向相关企业,而限制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深入融合,对于以旅游业为发展基点的丰村来说,也许并非最佳的模式。三大产业发展耦合程度不高,导致丰村当前的产业没有互相激发出最强大的力量,产业升级仍留有较大空间。

对于村集体经济长期没有存款、产业发展也十分缓慢的丰村,需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及时利用村集体收入投入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这样的选择固然有其优势,能够更快地让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但是紧凑的项目引进并不能够为丰村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也就更难寻找和发展出更加成熟的产业融合方式,使三大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就业不稳定,村民难以融入振兴进程

丰村在旅游业建设过程中为周边村民提供了600余就业岗位。但实地访问显示,建设过程中提供的岗位具有临时性,村民们对这种不稳定的就业普遍表现出不满,甚至产生猜疑。开零售店的村民戊说:“之前刚开业的时候(铜石岭风景区)还用用我们村民,后面都不用了。现在要去那边工作都得靠关系。”住在铜石岭对面的村民己说:“(铜石岭风景区)没有从我们手上征到地的时候,就请我们村民上去工作,等征地的事情谈通了就不管村民了。”村民们的猜测虽然不一定能够真实反映景区用人的问题,但是却确实展现了村民们对获得稳定工作的需求。

丰村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村民的广泛的参与,但临时性的岗位不能够满足村民们的需求,而当他们从临时岗位下岗之后反而可能产生一些不满的情绪,这对村民持续积极参与丰村产业融合发展和振兴进程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3.相关部门规划缺乏连续性

在探讨丰村三产融合发展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时,笔者发现,相关部门规划缺乏连续性也是丰村三产融合发展链条的一个缺口。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村发展的各个环节缺乏连续性。丰村以铜石岭旅游风景区为发展基点,后续引入了百香果种植基地发展农业,引入了箱包企业发展工业。其中很多环节属于有条件发展再规划的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旅游业、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缺少连续的逻辑,这也导致了三大产业耦合程度不高。这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丰村村集体2020年前长期无存款,不存在进行长期规划的条件,主观上丰村村委会也缺乏三大产业以更强的耦合性融合发展的意识。

二是市级部门为丰村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持缺乏连续性。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村一级对于发展的各个项目是没有完全的决定权的,比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虽然空间生态资源的产权是以村级的地缘为边界的,但县是空间生态资源的管理开发主体部门最全的一个层级,这些保障在乡镇这一级就没有了。丰村一旦需要考虑将生态空间的资源纳入到经济发展中,就必须经过市级环保部门以及土地局的审批。体现在丰村当下的发展实践当中就是华新文化园的山顶酒店项目的审批就卡在了市环保部门审批这一环节。同样在其他方面,如融资能力等,村一级也有所缺失。虽然北流市对丰村的旅游业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相当重视,但是为丰村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持缺乏连续性,许多开发的权限不能够高效的分发到丰村自身手上,使得丰村的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束手束脚、步履维艰。

三、讨论与建议:多方聚力助推三产融合视域下的乡村振兴

(一)政府及村集体发挥政策优势,着力引领三产融合

1.运用现有政策或出台相关政策,做好各方面统筹规划

政策作为带动特定产业发展的先行因素对于整个三产融合视域下的乡村振兴起到了统筹规划的引领作用。而作为村集体,诚然丰村本身在政策出台上缺乏一定能力,更多的是将县级或市级的政策加以贯彻落实,如自治区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政策。但在执行此类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丰村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充分平衡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与其他用地,保障村民和村集体利益的同时为农村三大产业融合预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

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政策上也应给予一定关注。首先是集中于产业方面的农业保护政策与二三产业发展激励政策,由于耕地性质的特殊性以及国家关于粮食安全的相关政策规定,作为以第一产业为主要产业的村落,农业在目前或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成为丰村的首要发展目标,百香果基地的大规模退出与水稻的大规模计划种植便充分体现了丰村未来农业发展重心。而除了丰村之外,南方很多的农村都面临着政策带动下农业重心的偏移以及变动。这种偏移和变动一定程度上会打乱原有的发展计划并造成村集体和村民的部分利益损失。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政策性补贴如绿色产品认证补贴、盐碱地水肥补贴或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等。除了对支柱产业的支持与引导,与此同时在二三产业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激励政策,如丰村的箱包加工企业与旅游业相关企业(铜石岭旅游公司、华新文化园等),利用现有能力在政策范围内增加深加工产业及销售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得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帮助最大化。

其次为集中于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据了解,丰村目前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处于承包土地而自身外出务工的发展状态,劳动力及人才的流失一方面会使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则不利于技术的进步与产业融合的创新。而人才的引进则需要更多的优惠政策的实施与落地,如住房补贴,工资水平提升等。纵览大多数实现乡村振兴的村落,本地人才与返乡创业人才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而目前丰村的返乡创人才已然为丰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优化人才引进,着力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入到村集体经济的建设中亦将成为推动丰村实现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2.增强相关政策连续性与落地性,探索政策落实与人文关怀的平衡点

经调查小组了解,丰村及上级政府曾在几年前对丰村旅游事业的开发给予大力支持,而在铜石岭景区业态初步形成之时相关的政策支持与推进力度却大大减弱。除了旅游业方面,经济作物种植的规划方面同样存在连续性的问题,根据丰村村支书提供的数据,“百香果基地是在2018年承包了2000亩田地并且签了十年的合同,但2021年已经退出了大部分只留下了200亩。”虽然这其中政策的落实会受到一定国家级政策(耕地红线、以粮为主)的影响,但亦可见当地政策落实缺乏一定的连续性。与此同时经过对几个村民的访问,笔者发现村民对相关政策仍然处于不甚了解的状态。由此可见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应加强政策落地的连续性,对产业融合与开发做到持续关注、持续引领,适应国家背景与政策变化的同时结合丰村目前发展现状与市场条件及时对政策加以调整并进行过渡性实施,在连续的步步推进中进一步带动丰村的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则应该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与落实,在相关方面做到“专人制定、专人实施”,是大多数村民了解到目前的政策推行与落实程度,自我监督与村民监督相结合,增强村民获得感的同时使政策的应用真正惠及到村民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应注意探索经济建设与人文关怀间的平衡点。村民丁也表示要留个一亩半亩第自己种点粮食才安稳。诚然乡村振兴是村民安居乐业的基础,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村民的安居乐业。但在推进的过程中更应该充分考虑到村民的家庭状况、生活习惯、就业能力等基本要素,充分加强与村民的有效沟通与政策的有效宣传,考虑每一户村民的困难与实际发展状况,充分体现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3.加强基础设施与村集体建设 为三产融合提供基本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无论于乡村振兴或于产业融合都是其推进的必要保障。在这一方面丰村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2.3万元,2021年达到160万元,21年村委会利用村集体经济资金重修了小学教学楼并引进了箱包企业,共计提供了六十多个工作岗位”。并进行了交通道路的修缮与扩建。除此之外,村集体应进一步着眼三产融合发展必备的基础设施,优化交通运输及物流装备体系,加强通讯系统与信号建设,进一步引进深加工设施设备,打造电子商务运营平台等,为三大产业融合提供基本保障。基础设施的优化对外而言是吸引游客以及相关人才的重要动力,住宿条件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也将进一步为丰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机遇。而同时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村集体建设的优化对内而言进一步激发丰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优化村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乡村的同时增强村民幸福感与获得感,推动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

4.提升开放程度,主动探索与县域经济的融合

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差别,丰村经济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范围中始终处于较边缘的状态。据了解,广西玉林北流市民安镇以工业产业为主要财政收入方式,民安镇工业现已形成以海螺水泥、三环集团为龙头,水泥、陶瓷、林产品加工、建材等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体系。

而纵观整个丰村的经济发展现状的确存在与县域经济脱节的现状。而在县域经济之下,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不是资本和社会对立的过程而是一种综合的在地化发展。因而要想实现这种综合性的产业融合的发展,丰村需要进一步提升开放程度,主动探索自身可能存在的与民安镇经济发展存在关联的环节,并提升服务质量与自身发展水平使自身能够融入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农产品供应、住宿提供等,提高自身融资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从而使得丰村融入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也会为丰村注入发展动力如吸引更多游客与人才的资源汇入丰村,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和县域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不是使丰村仅仅局限于单打独斗探索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闭环之中。

(二)企业顺应产业融合背景,探索发展新模式

1.主动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增强融合稳定性

企业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在产业融合方面将对村集体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丰村企业在该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如大业集团返乡创业建设的铜石岭集团创立于2017年,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旅游基地。2022年由村民黄兴返乡开创的以开设农家乐、打造星级酒店等为主要业务的华新文化园也处于建设当中。在相关企业与旅游业的带动下丰村的农产品销量得以增加,销路进一步拓宽,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中仍处于单打独斗、借鉴模仿的探索阶段,因而企业应在下一步探索创新形成独特的内部产业融合模式,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丰村农业、工业发展现状与现有优势,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增强产业融合的有效性与稳定性。

2.加强宣传与品牌建设,打造特色产业

据了解铜石岭景区的建设带来了大量游客,直接带动了丰村花生油、红薯、大米等特色民族农产品销售。但目前丰村的农产品销售依旧处于深加工程度较低、品牌附加值不高的初步发展阶段,大多数游客对于铜石岭景区并不了解并且缺乏一定的游览意愿。铜石岭景区的知名度与品牌效应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进一步拓宽第一产业销路,增加第一产业销量。而无论在农产品方面或铜石岭景区运营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质量,优化供给能力与供应水平,加强管理经营与服务能力,利用政策优势与当地特色文化加强文化输出与特色品牌的宣传,打造出独属于丰村的专属特色品牌与特色发展模式,进一步带动丰村“走出去”。

3.发挥乡贤作用及企业家精神,带动村集体发展

乡贤在丰村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如铜石岭公司与华新文化园等企业都是由乡贤返乡创业创办而成。在乡贤及部分企业家的带动下,景区每年会给周边村民以及退伍军人发放每人200元的慰问金,总量超过25万元。同时主导了村内的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对丰村的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乡贤与返乡创业的企业家的带动一方面由于他们本身对村落具有较强的熟悉性,因此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丰村的优势加以改造开发。而另一方面由于“恋乡情结”的存在,乡贤与返乡创业企业家对于丰村投资建设的稳定性也较强,更够长期、持续的适应政策规划与丰村经济发展模式并规划相关项目的整体建设与发展。由此可见,应进一步发挥乡贤带动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运用企业自身力量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机械化与深加工水平,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通过先富带后富,从而带动整个丰村的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

(三)推动形成村民聚合体,主动融入发展潮流

经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丰村内部村民普遍对政府乃至村集体的部分政策不甚了解,甚至存在一定疑虑或抵触情绪。村民乙表示:“村集体租了我的土地又把它硬化掉了,我们村民有很多怨言不过也没法表达抗议。景区建设也没有和我们商量过,乡村风貌改建就是他们上门问需不需要弄,要弄他们就帮忙弄”。同时经过对村支书的访问,笔者了解到村民大多对村集体现有的分红模式存在不满,同时对村集体资金的去向了解程度不足。而作为丰村实现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层微观主体,村民的配合与持续关注将始终影响着村集体经济建设发展的历程。在政府加强规划与政策落地的同时,村民个人应主动学习了解丰村推行的关于农业、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文件,增强融入村集体经济、与集体同步发展的意识。除了增强集体意识之外,村民个体应进一步加强同外界的联系,增强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提升个体技术水平与经营能力。仅仅依靠外来人才引进并不足以支撑丰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人才培养则既要“引进”,又要“自强”。最终平衡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形成内聚力强大的微观聚合体,从而从根本上带动丰村乡村振兴,百姓安居乐业。

四、小结

在旅游业发展、三产融合推进的背景下,笔者对丰村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村支书、企业家和村民共十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丰村探索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丰村在设备不齐、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充分把握了乡贤返乡创业的重要机遇去谋求发展。市级政府携手当地龙头企业建立种植基地,更多乡贤返乡创业拓宽振兴之路,村集体带动引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各方的努力和协作之下,丰村走上了它的振兴之路。

然而面对政策调整和疫情影响,丰村的农业多功能开发受阻、工业规模难以扩大,旅游业也迈入深水区,处理好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成为重要命题。村民们关心的自身利益也因为现阶段的发展不平衡而难以全面保障,引发不小的争议。更考验丰村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存在于三大产业融合的链条存在缺口,三大产业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深度耦合,村内产业规模不大难以充分利用村民的力量促使振兴进程推进。而村镇县各个部门的虽然积极参与,但终究由于缺乏连续性而使进一步的发展步履维艰。

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需要多方聚力助推三产融合视域下的乡村振兴,才能冲破丰村发展的阻碍。政府和村委会需要发挥政策优势,加强规划的连续性,企业更要顺应产业融合的背景,积极探索能够根植丰村的特色产业。村民的力量也应该在这片属于他们的土地上汇聚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条件亲手打造家乡,与丰村同赴振兴路。

缺乏启动资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是全国许多村落迈入乡村振兴之路遇到的最严峻的困难。丰村作为三产融合带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微观主体,却充分利用乡贤的力量为盘活了村集体经济,解决了启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丰村的三产融合发展迈入正轨。这种乡贤助推家乡振兴的方式,虽然在丰村的实地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也能够为其他村落的探索提供诸多借鉴经验。

五、后记

丰村是一位组员的家乡,也正是他希望对丰村的发展能够有更加全面的调查,不被飞速发展的表象所迷惑,这样才能真正助推丰村的振兴。

丰村是一个比较典型化的村落,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平淡地落后着,并不贫穷得让人触目惊心,但也正因为这样而被遗忘在时代的角落。临近国道和工业区,村民们不是没有出路,但是谁能不感怀家乡的兴衰呢?从每次返乡都要体验海浪中一般的颠簸到开上平坦宽敞的大道,从破败的黄土墙到统一粉刷的外墙和统一修建的小庭院,仿佛就在一瞬之间。但丰村的惊人变化让人不禁思考,这美好的表象之下是否还有着不为人知的漏洞。

丰村的发展是迅速的,但又仿佛走得太快,把村民丢下了。小组曾经尝试过用分发问卷的方式来了解丰村的真实情况,但仍留在村里的村民们多不识字,也不愿面对一张打印纸表达出最真实的想法。于是小组只能采取访谈的方式,用亲切的乡音和真诚的关怀,和村民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在访谈中,村民们似乎找到了宣泄口,把他们的不满一一吐露出来,却也后知后觉地认识到,除去不满,他们在村集体振兴的同时,也得到了不可忽视的利益。

丰村如今的繁荣有市政府和大业集团很大的功劳,但在这次调查中,小组并没有能够联系到市相关部门的同志和大业集团相关的负责人,了解到市政府和大业集团的态度,仅从企业家黄兴和村支书曾广南的口中听到了他们的看法。然而这种看法也许并不客观和全面,这是本次调查的一大遗憾。

有成果亦有问题,机遇与挑战同在。而我们将持续期待着人们戮力同心,在丰村的这片沃土之上,同奔富裕,共赴振兴。


[1]万宝瑞.我国农业三产融合沿革及其现实意义[J].农业经济问题,2019(08):4-8.DOI:10.13246/j.cnki.iae.2019.08.001.

[2]殷晓茵,李瑞光,何江南,李静贤.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及协调路径[J].农业经济,2022(01):52-54.

[3]金伊宁,叶立润.国内农村三产融合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20(07):3-5.

[4]赵放,刘雨佳.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国际借鉴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8(09):122-128.DOI:10.16528/j.cnki.22-1054/f.201809122.

[5]胡静锜.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现状与策略——以福山家庭农场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21(22):192-194.

[6]叶春燕,尹超,宋林佳.特色产业引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宜宾现代农业“6+3”特色产业为例[J].现代农村科技,2022(06):120-122.

[7]张燕,刘秋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22,50(08):126-133.

[8]刘威,肖开红.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三产融合模式演化路径——基于中鹤集团的案例[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01):5-14.

[9]朱子升,张莉莉.数字经济赋能三产融合:理论逻辑、实践考察与制度保障[J].湖北农业科学,2022,61(01):157-160+194.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01.031.

[10]温铁军,邱建生,车海生.改革开放40年“三农”问题的演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J].理论探讨,2018(05):5-10.DOI:10.16354/j.cnki.23-1013/d.2018.05.001.

[11]温铁军,杨洲,张俊娜.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实现方式[J].行政管理改革,2018(08):26-32.DOI:10.14150/j.cnki.1674-7453.2018.08.007.

[12]温铁军.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1):1-10.


评论